节分:通过艺术庆祝传统

节分:通过艺术庆祝传统

Selena Mattei | 2024年6月6日 11分钟阅读 0 评论
 

节分是日本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开始的前一天,源于 8 世纪传入日本的中国古代习俗。节分涉及各种旨在驱除恶灵和祈求好运的仪式,例如撒豆和吃惠绫卷,其主题和符号启发了当代艺术,凸显了该节日持久的文化意义。


历史背景

节分是日本的传统节日,根据旧阴历,节分是春天开始的前一天。节分的字面意思是“季节划分”,表示从冬天到春天的过渡。虽然这个词在历史上指的是四个主要季节变化的前一天,但现在它主要与立春(春天的第一天,通常在 2 月 3 日)的前一天有关。节分是春节(春祭)的一部分,涉及各种习俗和仪式,旨在驱除恶灵并确保来年好运。

节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即追儺,该习俗于 8 世纪传入日本。这种习俗最初是宫廷在农历年底举行的驱邪仪式。根据历史文献《续日本纪事》,日本第一次记载的追儺发生在 706 年。仪式包括用泥塑装饰宫殿大门,用桃枝和手杖驱赶被认为会带来厄运和疾病的恶灵。

节分的现代形式开始形成于室町时代(1336-1573 年)。在这个时代,贵族和武士阶层发展了“豆卷”习俗。这种习俗源于 10 世纪宇多天皇统治时期的一个传说,传说鞍马山的一位僧侣用烤豆蒙蔽了鬼,从而避免了厄运。日语中豆的单词 mame(豆)在发音上类似于“恶魔之眼”(魔目)和“消灭魔鬼”(mametsu,魔滅),象征着驱逐邪恶的行为。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 年),节分节气的习俗已在日本各地广泛传播。不仅在家中,在神社和佛寺中也会举行撒豆仪式。此外,还出现了一种习俗,即用绑在冬青枝上的烤沙丁鱼头来装饰家门,人们相信冬青的尖刺和沙丁鱼的强烈气味可以驱赶鬼怪。这一传统起源于平安时代(794-1185 年),《土佐日记》是一本 934 年的日记,其中详细描述了在净化仪式中使用圣绳(注连绳)和鱼头的情况。

节分节气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吃惠方卷,这是一种特殊的寿司卷,吃的时候面朝一年中最吉利的方向,以求繁荣和幸福。这一传统起源于江户和明治时期的艺伎区,要求人们默默地吃掉整卷未切开的寿司。1989 年,一家便利店连锁店将寿司卷重新命名为惠方卷,并将其推向市场,使它成为日本主流文化,这一习俗从此开始广受欢迎。

日本版画细节,描绘了一只恶鬼被散落的豆子赶走的场景。© Amcaja via Wikipedia


节分节气的主题和象征

节分节的主题和象征丰富多彩,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根源。节分节的主要目的是驱除家中的邪灵,为来年带来好运,并通过各种习俗和仪式来象征。

豆豉:撒豆:节分节气的核心仪式是豆豉(豆撒き),即撒豆。这一习俗包括将烤大豆(称为福豆,即“福豆”)从前门扔出去,或扔向戴着鬼(恶魔或食人魔)面具的家庭成员。参与者大喊“鬼出门!福进门!”(鬼は外!福は内!,鬼は外!福は内!),然后关上门。这一行为象征着通过驱逐恶灵和迎接好运来净化家庭。习俗中,人们还会吃与年龄相同数量的烤大豆,并额外吃一颗以祈求来年好运。豆豉的传统起源于室町时代(1336-1573 年)。通常,仪式由年男(即出生在相应生肖年的男主人)或男户主执行。渡边家族血统中有一种独特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的传奇恶魔杀手渡边纲。由于他的功绩,姓渡边的家庭传统上不进行豆卷,因为人们认为鬼害怕他们的名字。在当代日本,虽然许多家庭仍在家中进行豆卷,但参加神社或寺庙的仪式也很常见。这些活动通常以公开撒豆为特色,参与者包括牧师、受邀嘉宾,甚至名人和相扑选手。例如,在京都,学徒艺妓会表演一段舞蹈,然后向人群抛撒一包包烤大豆。更大的场地,如东京的浅草寺,吸引了大量人群并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沙丁鱼头和冬青叶:另一种象征性习俗是在家门口放置沙丁鱼头和冬青叶(柊鰯,hiiragi iwashi)。人们认为冬青叶的刺和沙丁鱼的气味可以驱除恶灵。这一习俗强调了节日对保护和净化的重视。

家门口放置沙丁鱼头护身符以驱除恶灵,© Tonusamuel via Wikipedia

惠方卷:吃惠方卷(恵方巻,“幸运方向卷”)是关西地区的一种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人们面朝该年十二生肖所确定的吉利方向,默默地吃这些未切开的卷寿司。这种习俗起源于大阪,并传遍日本,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杂货店和便利店的营销努力。

地区性食品和饮品:日本不同地区都有与节分相关的特殊食品和饮品。常见食品包括生姜酒,一种加姜的清酒。不同地区的食物有差异,包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的花生、关东地区的 kenchin-jiru 和 shimotsukare,以及各种其他当地美食。人们认为这些食物都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历史习俗:从历史上看,节分节气被视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最接近的时期,因此需要举行仪式来抵御游魂。习俗包括将工具带入室内以防止精神干扰,以及在门楣和窗台上放置米糕。节分节气还以角色互换传统为标志,例如女孩梳着年长女性的发型、乔装打扮和异装打扮——这些习俗在今天的艺伎中仍然延续。通常被视为流浪者的流动艺人会在节分节气期间受到欢迎,表演道德剧。人们认为他们的短暂性有助于驱走恶灵。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豆卷颂歌和做法各有不同。在东北地区,一家之主在撒豆之前会到家族神社祈祷。有些地方会用花生代替大豆。颂歌“鬼啊,福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会津若松,人们会喊“鬼目玉ぶっつぶせ!,鬼用屁股砸!”。


在当代艺术中

节分节启发了各种各样的创意表达,将传统主题与现代诠释融为一体。艺术家们探索节日的象征意义,例如驱除恶灵和祈求好运。豆卷节的生动形象、动态的掷豆动作以及鬼面具的视觉冲击力,为艺术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玛丽·劳雷·哈玛德, 《节分》 ,2022 年

玛丽·劳雷·哈马德 (Marie Laure Hamard) 于 2022 年创作的画作《节分》以丙烯颜料和拼贴画的形式呈现在画布上,生动地捕捉到了日本从冬季过渡到春季的节日的精髓。这幅作品被描述为盛开的花朵,象征着节分的净化和复兴,与节日驱邪迎福的主题相一致。这幅画的形象和花卉风格反映了立春节的庆祝活动,立春是春天的第一天,体现了冬天过后的新生和生机勃勃的生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豆卷等传统习俗以及自然元素的象征性使用相联系,强调了节日在预示新开始方面的文化意义。

博格丹·萨姆索诺夫,电影《星际恶魔或鬼面》中的恶魔,2023 年

博格丹·萨姆索诺夫 (Bohdan Samsonov) 于 2023 年创作的画作《电影《星际》中的恶魔,或鬼面具》采用油彩和丙烯颜料在画布上绘制,深入探讨了节分节的核心象征意象。这幅画借鉴了东方艺术风格,突出描绘了一个鬼面具,这是节分节的豆卷仪式中驱赶恶魔的传统象征。这幅作品抓住了节分节的核心主题,即驱除恶灵以净化家园并迎接好运。通过聚焦鬼面具,萨姆索诺夫的艺术作品强调了这一古老习俗的戏剧性和文化意义,将其与节日及其仪式的更广泛背景联系起来。


节分节是日本一个充满活力、文化丰富的节日,标志着冬季和春季的过渡。节分节源于古老的习俗,旨在驱除恶灵、祈求好运。节分节起源于 8 世纪,当时是一种受中国影响的宫廷仪式,而现代的庆祝活动包括撒豆、装饰象征性物品以及食用惠宫卷等特殊食物,节分节融合了历史传统和现代习俗。当代艺术生动地描绘了该节日的净化和复兴主题,反映了这一文化活动的持久意义。

查看更多文章

ArtMajeur

接收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