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清明节,又称清明节、扫墓节、中华纪念日、祖先节、清明节或纯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纪念和崇敬祖先的节日。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华人,以及奇蒂人和琉球人。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阴阳历第五个节气的第一天,即清明节气。这个节气开始于春分后的第十五天左右,通常每年在 4 月 4 日至 4 月 6 日之间;2023 年的清明节气是 4 月 5 日。
清明节期间,中国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扫墓、供奉食物、烧香烧纸等仪式。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和崇敬传统,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 2500 多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演变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明节最初源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介子推跟随他的主人重耳王子流亡国外,表现出非凡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据说他甚至割下大腿上的肉来给他的主人做汤。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在赏赐中忽视了介子推,导致介子推与母亲隐居在一片森林中。晋文公为了寻找他们,纵火焚烧了森林,无意中导致他们丧生。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不准生火,从此开始了寒食节,这个节日持续了一个月。
清明节如今已成为一个重要节日,这要归功于唐玄宗。公元 732 年,唐玄宗试图遏制富裕公民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过度和浮夸的仪式。他规定,此类仪式只能在每年清明当天正式举行一次,从而确立了清明节的重要性。
2008 年,清明节成为中国大陆的公共假日。节日期间,人们会吃与清明节相关的特定食物,例如中国大陆的青团(由糯米和艾蒿或大麦草制成的绿色饺子)和台湾的草仔果或熟出果(用泽西曲草制成的甜点)。在台湾,人们也会在 4 月 5 日庆祝清明节,以纪念蒋介石的逝世,尽管这种习俗已经逐渐消失。在琉球群岛,人们会庆祝类似的节日,称为“祭祀”,强调受中国文化影响,不同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祖先崇拜传统。
清明节的主题和象征
该节日主要由华人和其他东亚社区庆祝,其主题包括纪念、孝道和生命再生。
纪念和祭祖:清明节的核心是扫墓的传统,这一行为象征着尊重和纪念。这一习俗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为历代帝王修建雄伟陵墓的帝王立法制定。扫墓行为体现了儒家价值观,强调孝道和子孙后代尊重祖先的责任。
仪式和祭祀:清明节期间,家人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这些仪式包括焚香和纸钱、供奉食物以及向神灵或直接向祖先祈祷。纸钱通常是钱币和纸制物品,象征着为来世的祖先提供一切所需。
纯洁和保护的象征:节日期间,人们会随处可见宗教仪式上纯洁的象征,例如石榴和柳枝。人们尤其相信柳枝可以驱除厄运。有些人会将柳枝戴在头上或在家中摆放柳枝,这与基督教圣枝主日仪式中使用棕榈叶的做法类似。
社区和家庭活动:清明节不仅是庄严纪念的日子,也是家庭和社区团结的时刻。清明节过后,家人经常外出、野餐和放风筝等娱乐活动,这象征着向天堂传递信息。从历史上看,清明节也是年轻情侣相聚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的日子,包括唱歌、跳舞,甚至斗鸡。
历史和民族意义:清明节也是纪念民族和传奇英雄的日子。例如,四五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等重大事件都与这个节日有关。在清明期间纪念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体现了清明节在民族记忆中的作用。
农业意义:对于农民来说,继续遵守清明节仪式可以安抚祖先的灵魂,从而确保丰收。节日与农业繁荣之间的这种联系凸显了节日在农村社区的重要性。
佛教影响:在佛教中,清明节是亡灵在来世可以进食的日子,前提是他们已经消除了罪孽。这种信仰凸显了节日的精神层面,强调仪式纯洁性和减轻祖先痛苦的必要性。
茶文化:清明在中国茶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清明前采摘的绿茶非常珍贵,被称为“清明前茶”,品质优良。
艺术中的清明
在艺术上,清明节已通过各种媒介被永久铭刻,尤其是著名的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通常被认为是张择端所作。虽然这幅卷轴画捕捉了宋代开封城的繁华景象,但并未明确描绘与清明节本身相关的活动。然而,其复杂的细节和对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面貌提供了一个窗口。此外,清明节也在文学中留下了印记,杜牧的诗作等著名作品通过生动的意象唤起了清明节的气氛。在越南文学中,清明节又称“清明节”,在《乔传》中被诗意地描述,捕捉到了这个季节的精髓和在这个吉祥时刻遵守的传统。
《清明上河图》一书的一小部分,© 张择端 通过维基百科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所作,这幅近千年的巨作以惊人的细节和精确度展现了中世纪中国繁华的城市生活。这幅手卷长达十七英尺,描绘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可能是北宋都城开封——熙熙攘攘。从市场和瞭望塔到船只和桥梁,张择端捕捉到了当时繁荣与和谐的本质。画中有八百多个人物、无数动物和错综复杂的城市景观,描绘了一幅丰富的日常生活画卷。彩虹桥是一座形似彩虹的木结构建筑,成为画中的焦点,描绘了一艘船低下桅杆驶近时的喧嚣时刻。学者们认为,这一场景可能代表清明节,这是一个祭拜祖先、具有文化意义的节日。这幅卷轴采用线描技法,实现了无与伦比的真实感,将皇帝统治下的和平社会永久地记录下来。尽管这幅画有着被盗窃和复制的惨痛历史,但它仍然是中国统一和文化自豪感的永恒象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受到推崇。
在当代艺术中
在当代艺术中,清明节继续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诠释,反映出现代观点和文化细微差别。艺术家们探索绘画、雕塑、装置和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重新诠释传统的纪念、家庭和社区主题。艺术作品深入探讨节日的个人和内省方面,探索身份、流散和记忆的主题。
李晖,清明,2020
李晖的《清明》 (2020 年)是一幅迷人的亚麻布丙烯和油画,体现了清明节的精髓。这幅作品从唐代诗人杜牧的动人诗句中汲取灵感,巧妙地将自然、传统和人类情感等主题交织在一起。通过鲜艳的色彩和细致的笔触,这幅画将观众带到了春天丰收和庄严沉思的场景中。在细雨的背景下,旅行者踏上一条充满怀旧和渴望的道路,在熟悉的风景中寻求慰藉。牧童指向杏花村的手势象征着清明节永恒的仪式,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祖先的纽带代代相传。作为当代艺术, 《庆明》 (2020)邀请观众思考传统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的持久意义,呼应了文章中表达的关于节日在古代和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和精神共鸣的情感。
清明节见证了祖先崇拜在中国传统中持久的文化和精神意义。清明节起源于 2500 多年前,现已演变成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庆祝这一节日。通过扫墓、祭祀和家庭聚会等仪式,清明节培养了深刻的纪念和孝道意识,弥合了过去和现在的鸿沟。与清明相关的象征意义和主题,包括纯洁、社区凝聚力和农业繁荣,继续在当代社会产生共鸣,这一点从各种艺术形式对清明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从标志性的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到李晖的《清明》等现代诠释,艺术家们抓住了这个节日的精髓,邀请观众反思传统、身份和生命的周期性。因此,清明节仍然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超越世代和国界的永恒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