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鬼节,又称饿鬼节,是东亚和东南亚许多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在道教中称为中元节,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或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为十四日)庆祝,人们相信,在这一天,来世的大门(天堂、地狱和人间)会打开,包括已故祖先在内的灵魂会来拜访人间。
在中国文化中,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而正月十五则被称为鬼节。在此期间,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间自由游荡。这个节日不同于其他中国祖先崇拜节日,如清明节和重阳节,因为它注重祭拜所有已故的灵魂,而不仅仅是祖先的灵魂。
在鬼节期间,人们会举行道教和佛教仪式来减轻死者的痛苦。这些仪式包括为来访的灵魂准备食物、焚香和烧纸钱(纸钱代表衣服和黄金等物质商品)。人们通常会准备精美的素食,并为死者设置空座位,仿佛他们还活着一样。此外,还会进行放飞小纸船和水上灯笼等活动来引导迷失的灵魂。
鬼节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中国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每个传统都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道教中,这个节日与“三元”理论有关,该理论代表了三位大帝和大臣。“中元”这个名字源于这一理论,并在唐朝道教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时变得突出。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个节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和大乘经典《盂兰盆经》。该经讲述了佛陀弟子目犍连用他的精神力量寻找已故父母的故事。目犍连发现他的母亲重生为饿鬼,因业力的折磨而无法进食,于是向佛陀寻求帮助。佛陀建议在与鬼节同时举行的自在节期间向僧团供奉食物,以将功德回馈给死者。
南亚和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节日,比如柬埔寨的亡人节,它基于公元前 3 世纪巴利文经典《Petavatthu》。这些传统还涉及帮助已故祖先灵魂的仪式,反映了祖先崇拜和减轻逝者痛苦的广泛文化重要性。
龚开(1222-1304)所作卷轴《钟馗携妹游图》的部分内容,来源:维基百科
中元节的主题与象征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饿鬼节,其主题和象征丰富多彩,反映了其精神和文化意义。中元节在农历七月举行,与满月、秋收和佛教修行高峰等几个重要事件同时发生。这些元素共同象征着生命、死亡和重生的循环性,并强调了中元节对祖先崇拜和游魂安抚的关注。
地狱之门大开:中元节的中心主题之一是相信地狱之门在农历七月打开,让灵魂和鬼魂在人间游荡。这些灵魂通常是祖先或死后没有后代供奉的人的灵魂,人们认为他们处于饥饿和不安的状态。这个主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生者照顾已故亲人以确保他们在来世平安的责任。
供奉食物和纸钱:为了安抚这些饥饿的灵魂,家人准备并供奉食物,同时焚烧纸钱——象征着金钱和其他物质财富。这种做法象征着为死者提供食物和安慰,反映了这样一种观念:灵魂世界的需求与生者的需求相符。人们相信焚烧纸钱可以将这些祭品送给灵魂,确保他们在来世得到良好的照顾。
宴会和祭坛:宴会是这个节日的显著标志。人们在家里或寺庙里设立祭坛,精心准备食物,供奉给亡灵。宴会上会留出空座位供奉亡灵,象征着亡灵的存在和继续融入家庭生活。这些宴会不仅为亡灵提供食物,还加强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
莲花灯:点亮莲花灯并将其漂浮在水上是另一项重要习俗。这些灯引导迷失的灵魂回到来世,象征着光明和指引。将这些灯漂浮在水上的行为代表着社区努力确保所有灵魂,特别是那些没有后代的灵魂,找到回归安息的路。
公共表演:在现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会举办中国戏曲、戏剧和歌台等公共表演来娱乐生者和鬼魂。在这些活动中,第一排座位总是空着给鬼魂,以彰显对鬼魂的尊重和包容。这种做法象征着社会努力尊敬和安抚所有鬼魂,防止不幸并确保社会和谐。
仪式和典礼:佛教和道教仪式在节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僧侣和牧师举行仪式来减轻死者的痛苦,经常将米饭或小食物抛向空中以滋养灵魂。这些仪式象征着将功德转移给死者,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痛苦并确保他们的精神健康。
香火兴旺:在屋前焚香是另一项重要习俗,象征着兴旺和崇敬。人们相信香火可以吸引和取悦灵魂,而升起的烟雾则是人与灵魂世界之间的沟通渠道。这种习俗强调了持续兴旺的主题,以及尊敬灵魂会给生者带来福祉的信念。
社区与保护:节日期间,还会举行社区聚会和集体仪式,以抵御游魂。在某些地区,节日结束后十四天会放水灯,以确保所有灵魂都回到地下世界。这种社区保护和引导行为强化了节日的主题:关怀、保护和维护宇宙秩序。
在当代艺术中
中元节丰富的主题和象征启发了各种当代艺术形式,反映了其持久的文化共鸣。艺术家经常通过装置艺术、表演艺术和数字媒体等现代媒介探索中元节的鬼神来客和祖先崇拜主题。这些作品经常融入纸钱、莲花灯和供品等传统元素,以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它们,以表达记忆、失落和来世的主题。当代艺术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凸显了中元节的持续影响力及其在保留其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发展的能力。
高正元, 《等待化身》, 2022 年。绘画,布面丙烯,60 厘米 x 40 厘米
《等待化身》 (2022 年)是中国艺术家高正远(Cooper)创作的一幅令人回味的布面丙烯画。这幅作品以蓝色为主色调,描绘了代表灵魂的黑色轮廓人物,突出了他们对在临界空间中转世的期待。高正远对蓝色的运用唤起了一种超凡脱俗和宁静的感觉,与黑色的鲜明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这些灵魂的空灵和无形。这幅画的主题与中元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中元节围绕着人们相信冥界的灵魂会暂时被释放到人间。正如节日中提供食物来安抚和纪念这些灵魂一样,高正远的画作捕捉到了精神悬置和渴望的时刻,反映了节日的祖先崇拜和生死轮回的主题。通过这种当代描绘,高先生将中国传统信仰与现代艺术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对中元节期间灵魂的短暂状态进行了深刻的视觉诠释。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饿鬼节,是东亚和东南亚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见证。中元节植根于纪念祖先和减轻游魂痛苦的节日,体现了孝道、社区和生死轮回的主题。从其在中国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中的历史起源,到其在艺术和公共仪式中的当代表现,中元节一直与人们产生共鸣,提醒人们生者与死者之间永恒的联系。通过与节日相关的无数象征和习俗,中元节深刻反思了人类的经历、时间的流逝以及精神领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相互联系。随着艺术家们继续在当代艺术作品中重新诠释其主题,中元节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发展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信仰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