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08 年 8 月 22 日出生于法国尚特卢昂布里,2004 年 8 月 3 日逝世于法国塞雷斯特,他是摄影界的先驱人物,以擅长抓拍和早期使用 35 毫米胶片而闻名。卡蒂埃-布列松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街头摄影之父,他创造了捕捉“决定性瞬间”的概念,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摄影艺术。作为 1947 年玛格南图片社的联合创始人,他为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卡蒂埃-布列松将创作重点转向绘画,留下的遗产继续激励着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和艺术家。
艺术家传记: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于 1908 年 8 月 22 日出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尚特卢昂布里的一个富裕家庭,该家庭以纺织业中的卡蒂埃-布列松线而闻名。他的家庭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母亲的诺曼血统(其中包括著名的夏洛特·科黛)为他早期接触艺术提供了背景。卡蒂埃-布列松在巴黎的欧洲广场和蒙索公园附近长大,在那里他第一次尝试使用 Box Brownie 和 3x4 英寸大画幅相机进行摄影。虽然最初预计他会加入家族企业,但他的艺术倾向使他进入费内隆学校和孔多塞中学学习,在那里,他通过家庭教师凯蒂小姐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他从五岁起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他的叔叔是罗马大奖赛获奖画家路易·卡蒂埃-布列松 (Louis Cartier-Bresson),后来他进入洛特学院继续学习,在那里,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 (André Lhote) 指导他。这段沉浸在现代艺术和古典传统的时期,加上他对超现实主义的接触,深深地塑造了他的摄影风格。尽管对洛特的结构化方法感到失望,但卡蒂埃-布列松对形式和构图获得了宝贵的见解,而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普鲁斯特的阅读进一步丰富了这些见解。
1928 年,卡蒂埃-布列松曾短暂就读于剑桥大学,学习艺术、文学和英语,之后于 1930 年加入法国军队。在服兵役期间,他遇到了美国侨民哈里·克罗斯比 (Harry Crosby),后者向他介绍了摄影,并送给他第一台相机。这次邂逅激发了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认真追求。在科特迪瓦病愈后回到法国,他深入研究超现实主义社区,并受到马丁·蒙卡西 (Martin Munkacsi) 一张照片的启发,放弃绘画转而从事摄影。卡蒂埃-布列松使用徕卡相机,发展出捕捉“决定性瞬间”的理念,这一概念将成为他作品的核心。他的创新方法获得了国际认可,在纽约、马德里和墨西哥举办了展览。1937 年,他与爪哇舞蹈家拉特娜·莫希尼 (Ratna Mohini) 结婚,并定居在巴黎一间简朴的公寓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国陆军的电影和摄影部门服役,但被德国人俘虏,在战俘营里度过了 35 个月,他多次试图越狱,最终成功。逃出后,他加入了法国地下组织,记录了法国的占领和解放。他的战后职业生涯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纪录片《重返》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巩固了他作为领先摄影师的地位。1947 年,卡蒂埃-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大卫·西摩、威廉·范迪弗特和乔治·罗杰共同创立了玛格南图片社。这个合作机构允许摄影师保留对其作品的控制权并分担全球任务。卡蒂埃-布列松对甘地葬礼和中国内战结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展示了他捕捉关键时刻的能力。 1952 年,布列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决定性瞬间》(英文名为《决定性瞬间》),书中展示了他的 126 张照片,表达了他通过精确的组织捕捉重要时刻精髓的信念。这一理念在他 1954 年广受好评的照片《巴黎穆浮塔街》中得到了体现。1955 年,布列松在马桑馆举办的首次法国展览进一步确立了他的声誉。尽管布列松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从摄影界退休,专注于绘画,但作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留下的遗产经久不衰,他因擅长捕捉人类体验转瞬即逝的精髓而广受赞誉。
技术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主要使用配备标准 50 毫米镜头的徕卡 35 毫米测距相机,偶尔选择广角镜头拍摄风景,他经常用黑色胶带遮住相机的镀铬机身以降低其可见度。卡蒂埃-布列松喜欢快速黑白胶片,他看重相机所能带来的微妙和自发性,他称这赋予了他“天鹅绒般的手……鹰眼”。他避免使用闪光灯,认为它很烦人,而是相信直接通过取景器构图,避免暗室操作和裁剪以保持照片的全画幅完整性。虽然他偶尔尝试彩色,但他的主要重点是黑白摄影。卡蒂埃-布列松对摄影的技术方面漠不关心,只是将它们视为传达他愿景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他曾通过在城市公园拍摄鸭子来测试新相机镜头,他幽默地称这种做法是他“唯一的迷信”。他以谦虚和害羞而闻名,尽管他的肖像画很有名,但他基本上保持匿名,更喜欢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的精髓,而不是寻求聚光灯或将他的作品标记为艺术。
摄影简史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暗箱,这是亚里士多德和墨子所熟知的一种装置,它通过小孔将图像投射到表面上。这种早期的图像投影原理为摄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直到 19 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认真追求捕捉永久图像的实际目的。尼塞福尔·尼埃普斯在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和托马斯·韦奇伍德等早期发明家的基础工作的基础上,于 1827 年通过日光摄影法取得了突破,创造了第一张经久不衰的照片。这一关键时刻为路易斯·达盖尔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并催生了银版照相法——一种商业上可行的方法,使摄影变得大众化,让更广泛的受众能够接触到它。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现代摄影的开创性人物,他拥抱了这段丰富的历史,并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媒介的发展。卡蒂埃-布列松的革命性方法专注于捕捉“决定性瞬间”,体现了从尼埃普斯的长时间曝光到后来技术进步促成的瞬间捕捉的演变。他的作品代表了摄影成熟的顶峰,展示了这种艺术形式如何从其原始起源演变为复杂的视觉叙事模式。数码摄影的发展标志着该媒介的又一次变革性飞跃。1957 年,罗素·A·基尔希 (Russell A. Kirsch) 和他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团队开发了现有技术的二进制数字版本,使字母数字字符、图表和照片能够数字化并存储在计算机内存中。这张基尔希的婴儿儿子瓦尔登的早期数码照片,以其适中的分辨率和鲜明的黑白色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69 年,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 (CCD),进一步革新了成像技术,从存储设备发展成为数码相机必不可少的成像传感器。后来,CCD 被有源像素传感器 (APS) 所取代,后者常用于当今的手机相机,大大增加了摄影活动,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兴起。从 1992 年蒂姆·伯纳斯-李在网上发布第一张照片开始,网络的普及进一步改变了图像的共享和消费方式。Facebook、Flickr、Instagram 和 Snapchat 等平台已成为当代摄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从卡蒂埃-布列松所信奉的基本原则到当今广阔的数字景观的持续演变。
墨西哥城 Cuauhtemocztin 街,1934 年(档案照片) (1979 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拍摄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墨西哥城 Cuauhtemocztin 街,1934 年(档案照片), 1979 年。摄影,模拟摄影/纸上非处理摄影,29.7 厘米 x 42 厘米。
《墨西哥城库奥赫特莫克茨廷街,1934 年(档案照片)》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一幅引人注目的作品,拍摄于 1979 年,作为限量版系列的一部分发行。这张胶片照片秉承了卡蒂埃-布列松未经处理的图像精神,采用卡式相框呈现,背面附有照片印章和新闻服务贴纸,增加了其历史和档案意义。这张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墨西哥城库奥赫特莫克茨廷街的生活。构图以两名妇女为中心,她们透过风化木门上的舱口向外张望,为观众提供了难得一见的亲密视角。这幅照片突出了拍摄对象的社会背景,暗示了她们的边缘地位。左边的女子化着醒目的妆容,显得格外突出:她的眉毛用黑色铅笔画成两个细而宽的弧线,突出了她的表情和个性。卡蒂埃-布列松捕捉瞬间精髓的能力在这张照片中显而易见。女性沉思的目光与建筑背景的对比唤起了一种脆弱与坚韧的感觉。这张照片反映了卡蒂埃-布列松的标志性风格——他一丝不苟地关注转瞬即逝、不摆姿势的瞬间,揭示了拍摄对象及其环境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个特定场景,而且通过卡蒂埃-布列松敏锐的镜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的状况。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两种姿势之间》(1989)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两种姿势之间》 ,1989 年。摄影,纸上平版印刷 / 模拟摄影,34 厘米 x 44.5 厘米。
《两种姿势之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一幅非凡的印刷品,由玛格南摄影公司于 1999 年作为限量版发行。这幅非凡的作品是罕见的周年纪念系列的一部分,采用 Schirmer/Mossel 的高品质 BVS-PLUS 纸张(250g)印刷,确保既能保存卡蒂埃-布列松的复杂构图,又能带来触觉观看体验。这张照片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捕捉“决定性时刻”的精湛技艺,这是他所倡导的著名概念。这幅编号为 #1/100000 的印刷品证明了他能够捕捉转瞬即逝的时刻以及定义其作品的光影微妙相互作用的能力。这个周年纪念版不仅庆祝了卡蒂埃-布列松的影响力职业生涯,还为收藏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与他的遗产的切实联系。 《两种姿势之间》展示了两个不同姿势之间的过渡时刻,以卡蒂埃-布列松标志性的敏感度捕捉了人类体验的精髓。这张照片深刻地展现了卡蒂埃-布列松如此巧妙地记录下的日常生活和非凡时刻。作为周年纪念版,它既是收藏珍品,也是永恒之作,它有望升值,同时继续吸引和激励人们。
美国展览
1935 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前往美国参加纽约朱利安·利维画廊的展览,与沃克·埃文斯和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共同展出。尽管《时尚芭莎》的时尚任务很有挑战性,而且缺乏指导模特的经验,卡梅尔·斯诺还是首次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在纽约逗留期间,他遇到了保罗·斯特兰德,后者影响了他对摄影的看法。回到法国后,卡蒂埃-布列松进军电影制作,与让·雷诺阿合作拍摄了《乡村派对》和《游戏规则》等电影,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共同执导了一部反法西斯电影。他的新闻摄影生涯始于 1937 年,当时他拍摄了《问候》报道乔治六世国王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加冕典礼,捕捉到了热情的人群而不是皇室成员。卡蒂埃-布列松也曾为法国共产党报纸《晚上》工作,但与法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关系。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于 2004 年 8 月 3 日在法国塞雷斯特去世,享年 96 岁,葬于蒙特贾斯坦。他的遗产涵盖了三十多年来至关重要的新闻摄影,捕捉了西班牙内战、巴黎解放和中国国民党垮台等历史事件,以及加缪和毕加索等人物的标志性肖像。卡蒂埃-布列松以喜欢隐私而闻名,他很少拍照,也避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甚至在牛津大学荣誉学位授予仪式上也用纸遮住脸。 2003 年,他与妻子马丁娜·弗兰克 (Martine Franck) 和女儿梅拉妮 (Mélanie) 共同创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 (Henri Cartier-Bresson Foundation),以保存他的作品,后来于 2018 年将基金会迁至玛黑区。2011 年,他的照片《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创纪录的 590,455 美元,他的作品对真实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坦率之眼》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