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冥想:布萨与艺术表达

月光冥想:布萨与艺术表达

Selena Mattei | 2024年6月11日 15分钟阅读 0 评论
 

布萨源自公元前 600 年左右的《布萨经》,是佛教中一项重要的仪式,通过与月相相关的仪式,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反思和精神成长的机会。它改编自佛教之前的婆罗门仪式,涉及强化戒律遵守、冥想和佛法学习,促进社区互惠,在上座部和大乘佛教传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布萨(Uposatha)一词源自《布萨经》(Muluposatha Sutta)(AN 3.70),自公元前 600 年左右历史佛陀悉达多·乔达摩时代以来,一直是佛教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部经中记载的一段话语中,一位名叫维莎卡的居士走近佛陀,表示她遵守布萨日。作为回应,佛陀阐述了布萨的各种形式,强调了圣弟子布萨。

“布萨”一词通常译为“安息日”,指的是阴历中的守戒日。这些日子为僧侣和信徒提供了参与集体修行的机会,旨在通过冥想净化心灵并加深精神信仰。

从历史上看,布萨起源于古印度佛教之前的习俗。婆罗门是吠陀仪式和祭祀的实践者,他们会在特定的月相(尤其是满月和新月日)期间,远离日常环境,隐居到神圣的地方,净化身心。佛陀将这些现有的仪式融入并加以改编,使其与他关于开悟和道德行为的教义相一致。

在佛教传统中,布萨日与月相有关,通常在满月、新月,有时在半月时举行。不同的佛教流派和地区举行布萨的频率各不相同。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布萨通常每周举行一次,与四个月相相对应。相反,遵循中国日历的大乘佛教国家可能每月举行十次或六次布萨,与特定的阴历日相一致。

在布萨期间,僧人和俗人都会虔诚地行善,净化身心。在俗信徒通常会遵守除标准五戒之外的其他戒律,例如独身和斋戒,类似于僧侣所遵守的戒律。这些日子里,他们会去寺庙、供奉僧尼、冥想和诵读佛经。

对于僧侣来说,遵守布萨的核心是诵读巴提木卡(即僧侣的行为准则),在满月和新月日的聚会上诵读。这个仪式是重申道德承诺、修习正念和忏悔任何过失的一种方式。

虽然布萨主要在上座部国家实行,但一些大乘佛教传统中也保留了布萨的习俗,尽管形式有所改变。例如,在日本,信徒每月斋戒六天,遵守与布萨类似的原则。纵观历史,布萨一直是佛教修行的基石,促进了僧侣和俗人的社区团结、道德反思、正念和精神成长。

060 布萨之夜,吉打州奥拉玛都寺,© Dharma via Wikipedia


布萨的主题和象征

居士修行:布萨是虔诚的居士、优婆塞和优婆夷遵守八戒的时间。这些戒律包括戒除有害行为、保持贞洁和放弃世俗享乐,让居士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有纪律的生活方式。

佛教中,在家众的冥想修行已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佛教传播到西方。虽然传统上修道院生活被视为冥想修行的理想环境,但如今在家众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如教师、商人和父母。佛陀关于在家众修行的教诲强调了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慷慨和正念的重要性。虽然在家众冥想修行的程度因佛教文化而异,但最近的趋势表明,在家众对冥想的兴趣日益浓厚,无论是在传统佛教国家还是在西方。令人鼓舞的是,佛使尊者等现代老师提倡在家众组成冥想小组,并定期练习,因为这对于精神发展至关重要。

寺院修行:布萨包括在新月和满月之日诵念巴提木卡(即寺院行为准则)。这项庄严的佛教仪式包括忏悔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并重申寺院社区对道德道路的承诺,加深他们在佛教修行中的正念和专注力。

共同互惠:布萨在佛教传统中培养了居士和僧侣之间的共同纽带。居士们通过向尊贵的僧侣施舍食物并遵守八戒一昼夜来表现出慷慨的行为。他们在寺庙的存在、专心聆听佛法讲座以及协助日常事务,都强调了他们对佛教崇高道路的共同奉献,弘扬善意和同情心的美德。

研习佛经:布萨为居士们提供了通过参加佛法讲座和研习佛经来深入探究佛法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精神发展,还能增强对佛法之旅的奉献精神,并在开悟的道路上培养智慧。


持戒:在布萨期间,居士们要严格遵守五戒或八戒,强调道德行为和出离。这种高度重视引导修行者过上道德正直的生活,促进他们在佛教道路上的精神发展。

慷慨行为:人们习惯向寺院社区提供供品,并慷慨地对待他人。这些行为被认为有利于积累功德、净化心灵,并在自身中培养慷慨和同情的品质。

佛教中的冥想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佛陀生活和教义的修行。佛陀以冥想姿势出现的标志性形象象征着冥想的本质——平静的警觉。佛陀在走向开悟的旅程中尝试了各种冥想技巧,直到找到自己的道路。佛教经文中描述的冥想涉及培养正念、专注和洞察力等品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放松的技巧,而是一种变革性的修行,可以带来感知和理解的深刻转变。冥想状态的特点是喜悦、宁静和专注,使个人能够洞察现实的本质,摆脱痛苦。虽然“冥想”一词是西方术语,但巴利语“bhavana”抓住了它的本质,意味着培养或产生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冥想被认为是佛教道路的基础,与道德行为和慷慨相结合,净化心灵,发展智慧。现代科学研究也强调了冥想对健康的益处,肯定了冥想对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与孤独的追求不同,佛教冥想鼓励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保持正念,培养对当下的意识和积极参与世界的能力。


当代艺术

在当代艺术中,布萨激发了各种创造性表达,探索其道德行为、精神纪律和社会和谐的主题。艺术家描绘了俗人遵守八戒、慷慨布施和参加寺院仪式的场景,强调了这一天在培养自律、正念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视觉和多媒体艺术,布萨的象征性方面——例如背诵巴提木卡、向僧侣供奉以及在寺庙的公共聚会——被生动地呈现出来,邀请观众反思这一佛教仪式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和道德层面。

Abhishek Deheriya,佛陀,2021 年。绘画,布面丙烯画,152.4 厘米 x 121.9 厘米

《佛陀》 (2021 年)是 Abhishek Deheriya 的画作,以灰色、黑色和白色为基调,在画布上用丙烯颜料描绘了一幅单色的佛陀画像。这种极简主义的配色强调了佛陀的宁静和冥想,捕捉到了精神宁静和纪律的精髓。这幅作品的单色简约风格反映了布萨的原则,布萨是佛教传统中致力于道德行为、冥想和反思的一天。正如布萨鼓励俗人和僧侣专注于内心的纯洁和正念一样,Deheriya 的画作邀请观众思考佛陀所体现的宁静和自律的生活,将作品的视觉简朴与精神简朴结合起来。

Ishan Senaka Hewage,学习神圣教诲,2022 年。绘画,布面丙烯画,152.4 厘米 x 106.7 厘米

Ishan Senaka Hewage 的《学习神圣教诲》 (2022 年)描绘了两位年轻的佛教僧侣全神贯注于神圣文学的场景,象征着他们对佛教教诲的虔诚。这幅作品用丙烯颜料在画布上作画,细致地描绘了寺庙宁静环境中的男孩,并以抽象的明暗色调混合呈现,强调了僧侣们的专注。画中僧侣们对经文的虔诚反映了对布萨的遵守,在布萨中,俗人和僧侣都沉浸在学习、反思和追求精神修养中。


关于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的南亚,以悉达多·乔达摩(即佛陀)的教义为中心。佛教徒认为生命是一个苦难和重生的循环,而开悟(涅槃)则能让人从这个循环中解脱出来。悉达多·乔达摩放弃了王子般的生活,寻求开悟,最终在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树下通过中道(一种在苦行和放纵之间取得平衡的方法)实现了开悟。佛陀的教义围绕四圣谛:苦难的存在、苦难源于欲望、停止苦难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苦难的途径。佛教强调道德戒律、冥想和理解现实的本质以获得开悟。佛教信仰的核心是因果报应,即过去或现在的生活行为会影响未来生活的原则。

佛教有三大主要流派——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金刚乘,体现了不同的修行和解读。大乘佛教强调慈悲和菩萨理想,而小乘佛教则注重修道和冥想。金刚乘在西藏及其周边地区盛行,提供快速开悟的深奥教义。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的传统领袖,象征着西藏争取宗教自由的斗争。佛陀的一生、教义和遗产继续激励着全世界数百万人,塑造了不同的佛教传统和哲学。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三大宗派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派,深深植根于历史上的佛陀的教义,其特点是遵守巴利文经典,包括经、律和论。上座部佛教强调佛教的核心原则,如四圣谛、八正道和道德戒律,重点关注僧侣生活和出家。相比之下,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同时出现,强调菩萨理想,教导众生都具有佛性,可以获得启蒙。大乘佛教经典是在佛陀去世几个世纪后创作的,重点关注空性和二谛等概念。金刚乘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北部,并传播到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强调深奥的修行和仪式,包括本尊瑜伽和前行。藏传佛教的四大主要宗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都有不同的传承和修行方式,反映了金刚乘的多样性。


布萨源于《八戒经》,起源于公元前 600 年左右的悉达多·乔达摩,是数千年来佛教修行的基石。这一纪念日源自佛教传统和古印度的佛教前习俗,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反思和精神成长的机会。从历史上看,婆罗门也进行类似的仪式,在特定的月相期间进行净化,佛陀将这一做法改编为与他关于开悟和道德行为的教义相一致。在满月、新月和有时是上弦月的日子里,布萨见证了僧人和俗人对八戒、冥想和佛法学习的承诺。它促进了社区互惠,俗人信徒通过供奉和共同活动支持僧人。布萨的核心是僧人诵读巴提木叉,重申他们的道德承诺。虽然布萨主要在上座部国家推行,但在大乘佛教中仍可找到其残余。在所有传统中,布萨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修行,促进了社会和谐、道德生活和精神发展。

查看更多文章

ArtMajeur

接收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