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 吻,1907-1908。布面油画。 180 × 180 厘米。 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谁?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 是一位奥地利画家,也是维也纳分离派运动中最杰出的成员之一,该运动力图摆脱传统的学院派艺术风格,并采用更现代和前卫的方法。克里姆特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其特点是华丽的图案、金箔和色情意象。
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开始了他的艺术训练。他与他的兄弟和朋友一起组建了名为“艺术家公司”的艺术团体,后来演变成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的早期作品深受工艺美术运动以及象征主义画家作品的影响。
1890 年代,克里姆特开始发展他的标志性风格,其特点是复杂的图案、金箔和色情意象。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吻》、《朱迪思与何乐弗尼的头像》和《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一世》。这些艺术作品经常描绘性感和色情的场景,有时会因其直白而引起争议。
克里姆特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数百件作品。他还帮助建立了维也纳分离派,使其成为艺术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他的影响力可以在后来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克里姆特于 1918 年在维也纳去世,享年 55 岁,作为新艺术运动和象征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而被人们铭记。
1887 年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这个吻”
在 20 世纪之交,欧洲兴起了一种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新艺术运动。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强调装饰设计,通常受到自然形式的启发,并拒绝主导上个世纪的艺术学术传统。
克里姆特是新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吻》的艺术作品反映了新艺术运动的许多主要特征,包括背景中复杂的图案和装饰元素,以及使用象征主义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除了其艺术背景,《吻》也是在欧洲社会和政治变革时期创作的。在这幅画创作之前的几年里,欧洲各个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吻》是奥地利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于1908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描绘了一对情侣在花丛中相拥。男人的表情更加阴沉,而女人则闭着眼睛,仿佛沉浸在当下。两人的身体交织在一起,男人的手臂环在女人的腰上,女人的手搭在他的肩上。
由于多种原因,艺术品在艺术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流行的新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例子。该运动的特点是注重装饰艺术和复杂的设计,而“吻”就是这些品质的例证。
其次,《吻》以金箔的加入而著称,这在当时是一种相对不常见的技术。金箔的使用为作品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感觉,也有助于其持久的视觉冲击力。
最后,《吻》具有经久不衰的流行度和文化影响力。多年来,它被广泛复制和模仿,成为流行文化中爱情和浪漫的标志性形象。
总的来说,《吻》是一件重要的艺术作品,代表了新艺术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对流行文化和艺术表达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这件艺术品收藏在奥地利维也纳的 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 博物馆,在那里它继续激发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吻》的解读
《吻》描绘了一对热吻的情侣。男人和女人被描绘成一种程式化的、几乎是抽象的形式,周围环绕着华丽的图案和金箔。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并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解释。
对这幅画的一种解释是,它代表了浪漫爱情的狂喜。这对情侣的拥抱热情而热烈,围绕着他们的华丽图案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金箔的使用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奢华和放纵的感觉。
另一种解释是它代表了精神和感官的相遇。女人闭上的眼睛和男人沉思的表情暗示着一种内省和内心的沉思,而感性的拥抱代表了与物质世界的联系。
最后,一些人将其解释为艺术家自己创作过程的象征。男人和女人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家和他的缪斯女神的代表,而这幅画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创造性行为的代表。华丽的图案和金箔可以看作是艺术过程的隐喻,艺术家将原材料转化为美丽而有意义的东西。
一些女权主义评论家将《吻》解读为对围绕性别和性行为的社会规范和期望的批判。他们争辩说,女人闭着眼睛和软弱无力的姿势暗示着一种顺从和被动的感觉,这强化了有害的性别刻板印象。
批评
与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的《吻》多年来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 缺乏原创性:一些评论家认为这幅作品并不是特别原创,而是大量借鉴了其他艺术家和风格。例如,金箔和复杂图案的使用被比作日本艺术家的作品,而感性的题材被比作法国象征主义画家的作品。
- 过度装饰:其他人批评这幅画过于装饰,复杂的图案和金箔压倒了中心人物,削弱了艺术品的情感影响。
- 女性的物化:一些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它使女性物化,使她们沦为男性欲望的被动对象。他们指出女人闭着眼睛和软弱无力的姿势是她顺从的证据。
- 缺乏深度:最后,一些评论家认为这幅画缺乏情感深度,未能探索爱与欲望的复杂性。他们认为,强调表面装饰和性感是以牺牲更深层次的情感参与为代价的。
关于这幅画的有趣事实
- 两性并置:画中的两个人物通常被视为代表相反或互补的元素——男性和女性、光明和黑暗、生和死。男人穿着几何图案的衣服,似乎处于一种更主动的姿势,而女人飘逸的长袍和有机的图案则暗示着一种更被动、更容易接受的姿势。一些评论家认为这幅画是对这些对立力量之间的紧张与和谐的探索。
- 象征主义:克里姆特以其在绘画中使用象征主义而闻名,“吻”也不例外。背景中的花朵被解释为代表伊甸园或爱的生命周期。女人的头发似乎融入了背景,被解释为夫妻合一或自我消融在爱的怀抱中的象征。
- 传记参考:虽然克里姆特并不以描绘文字肖像而闻名,但有人认为“吻”包含对艺术家生活中特定人物的参考。例如,据说这名女子的脸很像 Emilie Flöge,她是 Klimt 的密友和经常模特。其他人则认为这名男子可能是艺术家的自画像,或者是克里姆特的一位艺术赞助人的代表。
流行文化中的“吻戏”
《吻》对流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发了无数艺术、音乐和文学作品的灵感。这幅画中两个相拥的恋人的标志性形象已经以各种形式再现,例如海报、印刷品,甚至服装。
这幅画曾在多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被引用,包括 2001 年的电影《天使爱美丽》,其中主角将自己想象成画中的女人,这幅画在整部电影的多个场景中都有出现。这幅画还在 2015 年电影《黄金女人》的情节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该电影讲述了玛丽亚·奥特曼 (Maria Altmann) 为从奥地利政府手中夺回这幅画而进行的斗争的故事。
在音乐方面,《吻》激发了多首歌曲的灵感,包括 Yiruma 的《吻雨》和六便士的《吻我》。这幅画也被各种文学作品引用,例如迈克尔·翁达杰 (Michael Ondaatje) 的小说《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其中这幅画隐喻了主人公的爱情。
在“莎士比亚密码”一集中(“神秘博士”,2005 年),第十任博士将这幅画描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并声称“借用”了画中女人的模特在“长着罗斯牙齿的人”(《老友记》,1997 年)一集中,钱德勒拿这幅画开玩笑说:“我以为是一男一女,但实际上是一男一女用金子做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