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沙班丹节:印度教艺术中的保护纽带

拉克沙班丹节:印度教艺术中的保护纽带

Selena Mattei | 2024年5月29日 11分钟阅读 0 评论
 

拉克沙班丹节是印度教一年一度的节日,在梵语中意为“保护纽带”,该节日通过姐妹为兄弟系上拉克希并接受回赠礼物的仪式来庆祝兄弟姐妹之间的保护和关爱关系。这一传统经过演变和调整,不仅象征着家庭纽带,还促进了自愿的亲属关系并超越了传统界限。

历史背景

拉克沙班丹节(Raksha Bandhan)在梵语中的意思是“保护、义务或关怀的纽带”,是南亚和其他受印度文化影响的地区每年庆祝的重要印度教仪式和节日。在这一天,所有年龄段的姐妹都会在兄弟的手腕上系上护身符或护身符,象征性地保护他们,并收到回礼。传统上,这一行为也赋予兄弟照顾姐妹的责任。

拉克沙班丹节在印度教阴历 Shravana 月的最后一天举行,通常在 8 月,其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从历史上看,该术语也指古印度教文献中描述的类似仪式,即家庭牧师将护身符系在赞助人的手腕上并接受礼物。这种做法在某些地区仍然延续。该节日的姊妹兄弟版本植根于民间文化,根据地区不同,有各种名称,如 saluno、silono 和 rakri。

拉克沙班丹节对印度北部农村的已婚妇女来说意义非凡,因为那里盛行着村外通婚习俗。根据这一传统,许多已婚妇女会回到父母家参加仪式,通常由她们的兄弟陪同。这个节日强调了兄弟作为姐妹福祉的中介和管家的角色。

在印度城市地区,核心家庭更为普遍,拉克沙班丹节已成为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庆祝活动,但仍广受欢迎。该节日的仪式超越了传统界限,通过媒体、技术和移民适应了现代环境,促进了自愿的亲属关系,超越了种姓、阶级和宗教。这种广泛的庆祝活动凸显了拉克沙班丹节持久的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中适应和发展的能力。


拉克沙班丹节的主题和象征

拉克沙班丹节充满了丰富的主题和象征,反映了印度教传统中的核心社会、文化和家庭价值观。这个节日主要在印度北部和西部庆祝,但也在印度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地的印度教社区庆祝,包含几个重要的主题。

保护和关爱纽带:从本质上讲,拉克沙班丹节体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保护纽带。“拉克沙班丹节”一词本身的意思是“保护、义务或关爱的纽带”,突出了该节日的主要主题,即保护和培养家庭关系。姐妹们在兄弟的手腕上系上拉基(护身符)的仪式象征着她们为兄弟的幸福祈祷,以及兄弟们保护姐妹免受伤害的承诺。

仪式和象征:拉基(rakhi)是一种装饰线或护身符,是节日的核心象征。这个简单而有力的象征代表着姐妹的爱和对兄弟安全的祝愿。作为回报,兄弟们会给姐妹送礼物,象征着他们对姐妹福祉的欣赏和承诺。拉克沙班丹节仪式中的另一个重要象征是姐妹在兄弟的额头上点上提拉克(一种标记)。这是印度教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对兄弟的尊重和对姐妹的祝福。

社会和文化意义:拉克沙班丹节深深植根于地域或村庄外婚制的社会习俗,已婚妇女经常返回娘家庆祝节日。这种一年一度的回归加强了家庭纽带,并确保了兄弟姐妹关系的延续,即使在婚后也是如此。兄弟们经常将姐妹带回父母家,强调他们作为保护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在城市地区,拉克沙班丹节已演变为象征情感和文化纽带,而不仅仅是身体保护。

演变和现代诠释:随着城市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拉克沙班丹节的庆祝活动也发生了变化。技术的出现使姐妹们能够向住在国外的兄弟们寄送拉克希,而这个节日也通过数字手段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地区差异:拉克沙班丹节的庆祝方式因地区而异,反映了当地的风俗和传统。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该节日与 Narali Purnima 节重合,渔民们在这一天向海神 Varuna 祈祷。在奥里萨邦,该节日也被称为 Gamha Purnima,纪念巴拉巴德拉神的生日,并涉及向牛致敬的仪式。在尼泊尔,该节日被称为 Janai Purnima,男人们在这一天更换圣线,姐妹们将拉克沙班丹节系在兄弟身上。


在当代艺术中

拉克沙班丹节有着丰富的神话和历史轶事,在当代艺术中引起了共鸣,尤其是在印度电影和流行文化中。虽然电影和流行历史中的一些描述是基于有争议的宗教神话,但它们仍然有助于塑造围绕这个节日的文化叙事。

电影诠释《Jai Santoshi Maa》 (1975 年)和《Sikandar》 (1941 年)等电影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述了拉克沙班丹节,将神话和民间传说元素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 Jai Santoshi Maa》中,故事围绕着甘尼萨的女儿 Santoshi Maa 的神圣创造展开,以满足他儿子们想要一个妹妹一起庆祝拉克沙班丹节的愿望。这种电影诠释不仅突出了家庭动态,还强调了姐妹情谊在印度教传统中的重要性。

同样, 《Sikandar》也虚构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妻子罗克珊娜和国王波鲁斯在拉基节期间的相遇。这个故事虽然不符合历史,但却使拉克沙班丹节成为超越文化和地理界限的兄弟姐妹团结的象征这一理念广为人知。这些电影改编有助于塑造当代人对这个节日及其家庭纽带和相互保护这一主题的看法。

1941 年电影《Sikandar》的海报,由索拉布·莫迪和普利特维拉·卡普尔主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奇托尔王后卡纳瓦蒂和胡马雍皇帝的传说也成为当代艺术诠释的灵感来源。诗歌和戏剧小品等文学作品使这个勇敢和忠诚的故事永垂不朽。

文化影响和重新诠释:除了电影描绘和文学复述之外,拉克沙班丹节还启发了当代艺术家通过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种媒介探索其主题。现代诠释往往力求捕捉节日的精髓,同时反映当今社会兄弟姐妹关系和家庭纽带的不断发展。

Michel Testard,海得拉巴,手镯店, 2020 年

米歇尔·特斯塔德 (Michel Testard) 于 2020 年创作的表现主义绘画《海得拉巴手镯店》是一幅生动的纸上丙烯画,捕捉了印度特伦甘纳邦首府海得拉巴一家手镯店的繁华活力。这幅画浸透了海得拉巴丰富的文化遗产,海得拉巴这座城市以其精致的珠宝传统而闻名,尤其是手镯。特斯塔德的艺术作品灵感来自于他在老城区手镯店漫步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印度妇女经常在这里花几个小时挑选这些色彩缤纷的配饰。他使用传统颜料与合成树脂混合,创作出一件动感十足、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大胆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传达了手镯市场的热闹氛围。这幅画不仅凸显了手镯的审美吸引力,也反映了这些饰品在印度社会的文化意义。泰斯塔德画作中描绘的充满活力的场景可以被看作是对该节日传统的现代诠释,其中购买手镯的行为成为一种珍贵的仪式,增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和文化联系。


拉克沙班丹节深深植根于印度教传统,象征着兄弟姐妹之间持久的保护和关爱。几个世纪以来,它从古老的仪式演变为广泛庆祝的节日,超越了地理、社会和文化界限。从拉尼·卡尔纳瓦蒂和胡马雍皇帝等历史传说到《Jai Santoshi Maa》《Sikandar》等电影中的描述,拉克沙班丹节继续激发艺术和媒体的当代诠释。米歇尔·泰斯塔德的《海得拉巴,手镯店》等现代艺术作品反映了这个节日的活跃传统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动态演变凸显了拉克沙班丹节适应和在不同背景下产生共鸣的能力,重申了其在促进家庭纽带和文化延续方面的作用。

查看更多文章

ArtMajeur

接收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新闻